时间:2022-10-06 18:58:37 | 浏览:407
□保定日报记者 刘 澜 卢雪竹
从“一张白纸”为起点,历经5年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对标雄安,一体化发展,保定的每一天也是新的。
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先后召开,保定迈出了全力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精心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的坚定步伐。唱响新时代雄保“双城记”,力促城市转型蝶变,新老保定人与城市一同阔步向前。
在保定与雄安之间往返3年,与无数同路人投身新区建设、感悟两地变迁,在她心中,家乡与这座“未来之城”紧紧相连
4月1日早上7时,董宝香从自己的家——长城北大街附近的宜家花园小区出发,沿复兴路、东三环、北三环,从京港澳高速保定北口上,经津雄高速直达容城,全程45分钟左右,一路畅通。
这是董宝香上班的路,已经走了3年。她说,除了这条路线,白洋淀大道、安大线、333省道都可通行,选择颇多。
董宝香,地地道道保定人,2013年调河北省国税局工作。2019年6月,和其他28名同志一道奔赴雄安新区,成为第一批雄安税务人。
“5年前的今天,我还在石家庄,雄安新区设立的消息令人激动,没想到在以后的岁月里,我竟和它紧密相连。”在她看来,这不单是简单的工作调动,更是与新区、与家乡的最美“重逢”。
“在雄安新区,我们积极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做好税费征管各项工作,为推动雄安新区开发建设与高质量发展作出税务贡献”。参与这座“未来之城”的建设,并见证它一路成长,董宝香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最让董宝香赞叹的,还有新区面貌的日新月异。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初步成形,曾经的“塔吊林立”变成了如今的“塔楼并立”,重点工程项目不断推进,大规模建设不舍昼夜。
如果说,雄安画卷是在“一张白纸”上精心书写,那保定则是在破立之间与之共创未来。生活在保定,董宝香对其“更新”的感受是那么真切:“道路越发通畅,城中村不见了,城市有了新颜值,特别是水环境治理,让白洋淀更加清澈美丽。”
一衣带水,紧紧相连,在她心里,家乡的生活与雄安的奋斗是分不开的。赶往雄安新区的路上,她由衷自豪;返回保定的途中,则满眼亲切……
从深圳到保定5年多,见证两地政府携手打造一座新城,创新的深圳基因与新时代保定精神在这里充分展现
人间最美四月天。
迎着清晨的阳光,黄海忠习惯到“家门口”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转上一圈,对于住在深圳园的他来说,这一趟是散步,也是工作。
作为河北深保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海忠自从2016年8月9日来到保定,5年多来几乎没有离开过,吃住、工作、休闲……他和一起来的同事们越来越适应并融入这里。他说,自己是深圳人,也是保定人。
黄海忠留存着一张同事当年抓拍的照片——他站在园区的土地上,望向远方,身后的背景是一片“希望的田野”。回忆创业之初,再看如今欣欣向荣,他不禁感叹:“借势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深保战略合作正在加速奔跑。”
作为河北省省际合作重点产业园、保定与深圳两地政府合作的重大成果,深圳园一路这样走来——
2016年4月19日,保定与深圳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7年5月13日,保定市与深圳市国资委、深投控签订了《关于支持开发建设保定深圳高新技术科技创新产业园的备忘录》等多项合作协议。5月20日,深圳园开工。
2018年5月21日,园区首个地标级建筑——展示中心建成试运行。
2018年12月14日,在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深圳园创投中心项目3天内取得土地产权、用地规划、工程规划、施工许可4证件,真正实现“拿地即开工”。
2020年5月16日,市委书记党晓龙到深圳园调研,深入创投中心、创业广场等项目建设一线现场办公。他指出,深圳园是河北省、保定市与深圳市合作的标志性项目,是检验保定速度、保定质量、保定服务的试金石。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本着对保定负责、对发展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把深圳园建设好,加快保定高质量发展。
……
征迁工作全面提速,市政配套园区道路等开工建设,优秀教育资源提供有力支持,信息技术、生命健康和智能制造等项目纷纷签约……深圳园建设步伐加速。
对标雄安、服务雄安,园区致力于产城融合,秉承“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理念,对入园企业和项目的审核标准更是严格。“我们积极助力地方政府实现由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转型升级,也将在未来担负起承载非首都功能疏解、服务新区发展的重任。”黄海忠说,“而这,最终会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的发展中收获幸福。”
5年的奋斗与生活,让黄海忠对这里充满感情,在得知需要离保而奔赴新的工作岗位时,他虽不舍却满心祝福:“我和同事们对保定建设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充满信心与期待,大家与我一样,会更加努力作出一份‘新保定人’的贡献。”
城中村改造是建设品质生活之城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重大民生工程,他从“村民”变“市民”,尽享城市转型更新带来的美好生活
这段时间,曾经的东百楼村民蔡金涛很喜欢去安置区看看,那里有他的新家,今年11月交房后,他打算好好装修一下,让家人住得舒服又敞亮。
城中村改造,是保定人心中的大事。
2020年8月31日,我市召开主城区城中村改造工作动员会议,全面启动新一轮城中村改造提升工作,打响城市转型攻坚战。会上,市委书记党晓龙指出,城中村改造是坚持人民至上、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民生工程,是抢抓重大机遇、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品质生活之城的重大战略决策……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首要标准,把保定城市建设得更美好,努力打造品质为先、宜居宜业的新保定。
城中村改造大幕拉开。2020年底,东百楼村整体征迁,蔡金涛也从“村民”变成了“市民”。
作为莲池区首批涉及城改8个村庄之一,相较其他村,东百楼征迁难度不小——人口最多,776户;村址最大,727亩;农用地较少,仅1199亩;违建约200余处,占地200余亩。
蔡金涛记得,那时,征迁指挥部和专班的工作人员整天忙进忙出,挨家挨户上门,把有关政策传递到每家每户每个人,用真心耐心化解村民的疑虑。不仅如此,工作队员们还帮助群众搬家,组织商户搬迁,让大家走得顺心、落得舒心。
“有《城中村改造征收补偿安置办法》作为标准,宅基地认定、安置补偿、签约奖励、过渡费搬迁费发放等都是一本明账,打消了村民的顾虑,破解了多年的难题。”他这样说道。
得知政府主导、征迁政策好、房子标准高,蔡金涛一家早早签了约,对新家更是期待:“村里取暖靠天然气,独栋的屋子不够暖和。楼房干净不说,周边配套也全,老人孩子可享福了。”
征迁之后靠什么生活,是很多村民担心的事。蔡金涛说,多年来从事食品销售工作,城改对自己影响不大,而对于那些没有工作的村民来说,政府也安排了专门的就业指导。
变化是一眼即见的。基础配套不足、环境条件落后、公共服务缺失的一个个城中村正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高标建设的新楼房,以及加速推进的配套路网建设和越来越美的周边景致。“过去,路边都是灰扑扑的村庄,现在口袋公园成串,彩色慢行步道也比比皆是,一家人饭后遛个弯儿,可美了。”蔡金涛笑着说。
在他看来,整个城市都在变——在建的城市地标、打通的断头路、拆除的违规建筑、改造的老旧小区、建设的街角公园……
“我们毗邻雄安,机遇就在眼前。”蔡金涛笑着说,“人们工作在雄安、生活在保定,奋斗在雄安、安家在保定,与新区一体化发展,保定的明天会越来越美好。”
“楚山楚水楚文化,大江大湖大武汉”。作为中部六省唯一的特大城市,你们觉得武汉这座城市怎么样?武汉是一座怎样的城市?3500年前,来自中原的商王朝率先在这里建城,即“盘龙城”。3500年后,我在这座城市生活将近两年,在我看来,它就是一个纵横的
襄阳好风日 我比较中意的是襄城,觉得它才当的起“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的名号。我喜欢昭明台、喜欢北街、喜欢蜿蜒的古城墙。北街,也许在他人眼中只是一条仿古街,而于我是我所见的的最奇异的一个地方——玲珑古意与聒噪摇滚交织相融,却不违和。鼓
2月11日下午,在孝感市老澴河岸边,50岁的周先生正拿起手机,拍摄眼前水清岸绿的美丽河景。“我准备把照片发给正在上大学的儿子,让他看看如今的老澴河大变样啦!”周先生指向不远处的星火小学告诉记者,儿子十多年前在那上学,那时一到下雨,路边全是淤
松滋市2021年在全省首创“无证明”城市,取消和免提交307项证明事项。在此基础上,该市今年打造“无证明”城市2.0版,秉持“减证便民”深挖潜能,力推余下的329项证明事项“无证明化”,截至8月底,再减199项证明事项,减幅超60%。在分类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凤虎 刘梦珂8月1日,永城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发布通告:根据永城市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变化,为有效阻断疫情传播,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对部分区域实行分类管理。一、高风险区崇法寺街道北关拖修厂散居片。
胶东在线9月30日讯(记者 贾楚航 郑坤 见习记者 李一凡)9月30日,烟台市政府新闻办举行以“十大创新”引领改革突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介绍市直有关部门推进“十大创新”工作情况。会上,烟台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健介绍了营商环
河北新闻网(燕赵都市报记者李中平 通讯员李志全)4月30日,“心系世园·情驻蓝海”慈善捐赠和友好城市签约活动在唐山市开平区举办,会上开平区与匈牙利布达佩斯第六区建立友好交流城市关系。据悉,作为唐山市中心城区之一,开平区工业基础雄厚,地理位置
日前,南和区抢抓行政区划调整机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着力转变中心城区发展方式,立足“和善之区、宠业之都”城市定位,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做强城市功能、优化产业布局,全面提升中心城区经济建设发展水平。优化空间布局 做大“